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 王紅茹|北京報道
高校畢業生就業,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關注。人社部數據顯示,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1076萬,首次突破千萬,規模創新高。而在高校擴招啟動的1999年,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僅為100萬人左右。
要達成今年中央政府提出的就業工作目標,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無疑至關重要。
應屆畢業生近半數求職成功
4月30日,王穎接到一所大學教師崗的錄取通知,興奮得幾天都沒睡好覺。
畢業于中央黨校政治學理論專業博士研究生,名校+高學歷的背景,讓她成功從眾多應聘的高校畢業生中脫穎而出,即將成為大學老師的一員。
王穎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,此前她應聘了多家單位,中間選擇時亦有過糾結,“現在能被錄取,有事業編制,還能解決北京戶口,實在太高興了”。
相比那些還在求職路上奮戰的高校畢業生,王穎無疑是幸運的。智聯招聘4月26日發布的《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》(下稱“《報告》”)顯示,截至4月中旬,2022屆求職應屆畢業生中有46.7%求職成功;38.1%獲得1至3個工作邀約;15.4%已簽約。其中,約8成簽約畢業生就職工作與專業對口。
根據智聯招聘的數據,只有15.4%的應屆畢業生簽約找到了合適的工作,這一數字低于去年的18.3%。在求職的應屆畢業生中,46.7%收到錄用通知,低于2021年的62.8%。2022年就業形勢較為嚴峻。
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表示,“高校畢業生的CIER指數(就業市場景氣指數)創了新低,比2020年一季度還要低。”
今年春節以后,全國各大城市疫情反復,加上互聯網和教培等以往吸納高校畢業生較多的行業裁員,這些因素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均構成不利影響。
人社部數據顯示,2022屆我國高校畢業生預計1076萬人,同比增加167萬人。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1000萬人。畢業生人數多,疫情反復,這些因素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構成很大影響。也因如此,不少畢業生在求職時主動降低標準。
《報告》顯示,2022屆畢業生主動降低就業期待,平均簽約月薪為6507元,較2021年的7395元下降約12%;簽約月薪達10000元及以上的占比10.7%,較去年減少約8.5%。
首批“00后”畢業生多從事新興職業,權益如何保障?
孫純是在南方一所高校的2022屆碩士畢業生,截至目前,她沒有找體制內工作,卻扎到了眼下最炙手可熱的直播行業。
“直播是這幾年才出現的,到目前還算是新鮮事物,有很好的經濟效益。我不想放棄這個黃金期,這兩年不打算找別的工作。”孫純說。
不止孫純,直播經濟時代,各行各業都在搭乘直播快車,想趁機“彎道超車”,甚至期待能夠成為新一代“網紅”。這樣的自由職業者不在少數。根據嗶哩嗶哩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《2022青年求職行為洞察報告》的數據來看,有88.1%的“00后”愿意或正在從事新興職業。視頻up主、電商博主、菜品體驗官,就是現在“00后”最想從事的新興職業。
智聯招聘《報告》顯示,2022屆高校畢業生中,50.4%選擇單位就業,較去年下降6%;自由職業、慢就業比例均較去年提高約3%。
在一個全新領域創出自己的事業,成了很多年輕人的就業選擇。但是,自由職業、慢就業的創業之路真的那么順暢好走嗎?麥可思2019年發布的《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》數據顯示,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,3年后有超過半數的人退出創業。
如今,除了受疫情等大環境的影響外,創業之路不好走的一個原因是,很多畢業生并沒有做好必要準備。在中國傳媒大學發布的《2021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》中,所有被調研的畢業生創業者中,僅有2.12%人符合“做好準備的創業者”的標準。
“孫純從事新興職業我不反對,但是沒有社保保險,萬一有個什么事該怎么辦?” 孫純媽媽向記者說出了自己的擔心。
2021年12月8日至10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,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問題,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。
“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,應修改我國現行的勞動法律法規。”四川大學商學院教授陳維政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,當前的勞動法律法規對勞動者的保護過于僵化,應該從制度上加強對靈活就業勞動者的權益保護,有助于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。
“靈活就業不僅包括從事新興職業者,還包括農民工和互聯網平臺用工等勞動者,最主要是盡快修改和完善現行勞動法律法規,從法律層面上解決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。我們現行的勞動法律法規把勞動關系限制得太狹窄,按照現在的《勞動合同法》進行勞動管理,很難應對這種市場經濟的變化?!秳趧雍贤ā芬m應現在新業態和互聯網平臺經濟的發展,分享經濟的發展,新經濟的發展,應體現多元勞動關系。” 陳維政說。
多措并舉應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
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,就業關系到他們的價值實現,寄托著萬千家庭的幸福,關系國家高質量發展。
為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,今年3月,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通知,開展全國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,提出2022年3—8月期間,各高校黨委書記和校(院)長,主動走進園區、走進行業、走進企業,建立就業合作渠道,邀請一批用人單位到學校招聘人才,努力為畢業生挖掘更多崗位資源,提供更多優質和精準的就業信息。
人力資源部也在力促高校畢業生就業。在4月27日舉行的人社部2022年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上,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陳勇嘉表示,為進一步提升畢業生就業服務質量,促進順利就業,今年3月-6月,人社部組織開展“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”活動,動員各地人社部門、各類就業服務機構力量,主動將服務向前延伸,通過政策宣傳、招聘服務、就業指導、創業服務、職業培訓、困難幫扶“六進校園”,滿足畢業生多層次、精準化的服務需求。
“一個多月來,各地共組織各類活動1萬余場,提供崗位信息近500萬個,服務畢業生近600萬人次。”陳勇嘉表示,下一步,將堅持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,針對畢業生不同時段的求職需求,與有關部門一起發力,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。重點有四個方面的舉措:
一是加力渠道拓展。進一步完善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支持政策,推進政策落實打包快辦,加快政策兌現,引導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、城鄉基層就業,穩定擴大國有企業招聘,穩定事業單位、基層項目招聘招募,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、靈活就業。同時,針對疫情影響,指導各地調整優化公共部門考試招錄的時間安排,為畢業生求職留出時間窗口。
二是加力崗位推送。繼續推進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活動,將崗位信息、指導培訓、創業扶持等服務送到畢業生身邊。同時,接續開展城市聯合招聘、民營企業招聘等活動,提早啟動百日千萬網絡招聘,應對疫情影響線上線下大規模推送崗位,擴大社會參與面,推出更多有特色的行業專場招聘。
三是加力見習培訓。深入推進百萬見習崗位募集計劃,針對畢業生工作經驗積累的需要,募集一批高質量的見習崗位,推出一批國家級見習示范單位,提升畢業生實踐能力。同時,針對畢業生職業發展的需要,積極組織參加技能培訓,著力提升培訓質量,拓展新職業培訓,支持畢業生實現技能就業。
四是加力困難幫扶。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,提早做好信息銜接,做實幫扶臺賬,暢通各類登記求助渠道,及時跟進提供實名制服務。對脫貧家庭、低保家庭、零就業家庭、殘疾等困難畢業生開展“一對一”就業援助,優先提供服務,優先推薦崗位。對長期失業青年,及時納入就業失業管理服務,加強實踐引導和分類幫扶,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就業市場。
“人社部門將盡最大努力,創造積極條件,助力畢業生到各領域施展才華、建功立業。”陳勇嘉說。
從根本上說,穩高校畢業生就業和穩增長密切相關。
今年經濟增速目標設定在5.5%左右,業內分析認為,經濟增速與創造就業崗位密切相關。而增速目標設定在5.5%左右,也是考慮到今年的就業壓力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此前曾強調,沒有5.5%左右的增速,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會很難。
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曾表示,現在GDP每新增一個百分點,帶來的新增就業是180萬左右。
2021年12月8日至10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,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,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。
“從根本上來說,經濟增長是應對就業問題的最有力舉措。”陳維政說。
(文中王穎、孫純為化名)
責編 | 楊琳
(版權屬《中國經濟周刊》雜志社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