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經濟周刊》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
最近,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情況,各級黨政部門密集召開會議,研究制定穩增長政策和政策力度。我們注意到,中央在一系列有關宏觀經濟政策的表述中,已經沒有了“不搞大水漫灌”的字樣。這個細微的變化非常重要。我們理解:刪掉“不搞大水漫灌”字樣,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可以無度寬松,而是因為用“不搞大水漫灌”去表述貨幣政策不僅有失準確,甚至可能誤導市場。
從過去較長一段時間的市場反應看:(1)所謂“不搞大水漫灌”的表述經常被市場誤讀為“要緊縮”;(2)所謂“不搞大水漫灌”經常是貨幣政策稍顯寬松,立即就有人站出來大叫“放水”。更重要的是:所謂“不搞大水漫灌”模糊了基礎貨幣、M2以及社融概念。換句話說:“不搞大水漫灌”之水指的是什么?是基礎貨幣?是M2增速?還是社融增速?
我們的理解:“不搞大水漫灌”或許應當是指M2不要過快增長。但問題是:許多人不太懂得基礎貨幣、M2以及社融是不同概念,更不懂其之間的關系未必是“正相關關系”。比如按貨幣學定義:M2=基礎貨幣×貨幣乘數。這個公式告訴我們:基礎貨幣增長,M2未必同步增長,因為基礎貨幣增長的同時,貨幣乘數可能降低。M2的兩個因子“一增一減”的結果是M2增長?減低?還是不變?都有可能。所以,一些人看到央行投放基礎貨幣就大喊“放水”,恐怕是混淆了基礎貨幣和M2,并不準確。
從近年貨幣政策的客觀結果看(下圖所示),無論降準還是降息,中國基礎貨幣供給一直穩定(圖中“藍柱”所示),這就意味著M2增長(圖中“黃柱”所示)是由貨幣乘數不斷提高所致(圖中“紅線”所示)。通過這張圖我們可以明確一個道理:刺激M2增長的可能主要是商業銀行的信貸,而不是央行降準或投放MLF。
當然,央行降準、釋放MLF或增加再貸款——投放基礎貨幣勢必會對商業銀行放貸構成刺激作用,但實際情況卻更復雜。比如,剛剛過去的4月份,央行降準、降息之后,M2增速環比提高,但信貸增速如何?社融增速如何?負增長。這樣的M2兩位數增長算是“大水漫灌”嗎?所以我們堅持認為:貨幣政策盡可能不用似是而非的表述,要盡可能準確,這才能確保市場少猜測、理解不跑偏,才能建立更加正確的市場預期。
在國內外多重不利因素作用的情況下,貨幣政策表述更應摒棄含糊其辭,明確地以“寬松”表述和手段去支撐國內經濟大局穩定,可能效果更好。至于內外平衡或人民幣匯率問題,恐怕需要更多借重資本跨境流動管理工具去加以解決,而不能簡單采用利率手段。
剛剛公布的4月份統計數據顯示,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。這當然是近期疫情多發所致,是短期因素。但短期因素所導致經濟結果一定是短期的嗎?不一定。實際上,全球許多經濟學家已經反復提示:短期的疫情很可能改變長期的經濟格局。正因如此,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也應當針對這樣的變化,千萬不要讓政策動力淺嘗輒止。
針對就業,經濟學家曾依據材料力學中的一種現象提出“棘輪效應”:經濟低迷導致大量失業,但經濟復蘇后,能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的人卻減少。實際上,經濟政策動力也同樣存在“棘輪效應”,這就是人們常說的“邊際效用遞減”。按中國古人的說法: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我們要防止這樣的現象。畢竟,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最為重要的“兩條腿”,不能長期“一粗一細”。
責編:姚坤
(版權屬《中國經濟周刊》雜志社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)